上回讲到“达延汗”率军入侵“明朝”惨遭失败后,发现明朝并非不堪一击,于是决定从长计议,缓图之。
明朝后期,非“达延汗”后裔的蒙古部落主要有卫拉特(瓦剌)、科尔沁和朵颜三卫。蒙古的“瓦拉”部也叫“卫拉特“蒙古。这四部曾经三次形成联盟来对抗从“鞑靼”出身的“达延汗”,其中以第二次和第三次为大。
第二次瓦拉联盟形成于西元15世纪前期,包括辉特、巴尔忽惕、忽里牙惕、巴图特、绰罗斯等部,其中有名的贵族有马哈木、脱欢、太平、把秃孝罗、也先等,明朝皇帝们也曾都给他们封过相应的“爵位”。
在脱欢取得了卫拉特(瓦拉)的领导权后,实力很快发展起来,最终在其子也先的手上,瓦剌打败了鞑靼并统一了东、西蒙古,在西元1453年,“瓦剌太师”也先甚至还当上“大元朝天圣大可汗”,风光无限。
绰罗斯?也先的名字意为“平安”,生于西元1407年,死于西元1454年。后世的清朝人有把的名字译作“额森”或“厄僧”的。在明朝皇帝的敕书中,则称之为“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丞相”。
“也先”是蒙古瓦剌部之人,即“卫拉特蒙古人”,也是瓦剌首领马哈木之孙、脱欢之子。明朝正统四年(西元1439年)脱欢死后,其子也先嗣位,兼并蒙古诸部,并挟蒙古大汗脱脱不花,利用军事征伐、封官设治、联姻结盟等手段,拉拢和征服周围诸部落,致使“漠北东西万里,无敢与之抗者”,实力盛极一时!
并且,“也先”还以“兀良哈三卫”和“沙州”等卫为左右翼,在北方形成了与明廷相抗争的强劲政权。至西元15世纪中期,“也先”势力所及,乃西起额尔齐斯河上游,北连安格拉河以西、叶尼塞河上游,东为克鲁伦河下游及呼伦贝尔草原一带,南北数千里,东西近万里,就算与南方的大明王朝相比,也丝毫不逊色!
明朝正统十四年(西元1449年),“也先”在“土木堡之役”中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。后来,经过双方议和,英宗被其送还。瓦剌由此盛极一时。到了明朝景泰元年(西元1450年),明朝皇帝的敕书称其为“瓦剌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枢丞相”。而景泰二年(西元1451年),也先便发兵击败了脱脱不花可汗。
到了景泰四年(西元1453年)夏秋间,“也先”自立为“蒙古可汗”,称“大元天圣大可汗”,并封其次子为“太师”,建年号为“天元”,以“皇元”继统者自居,明摆着就是想要凭武力去恢复“元朝”一统天下的局面了。
“也先”此举也在于试图打破“非黄金氏族不能称汗”的蒙古传统观念,成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非黄金氏族出身的大汗。但“也先”荒于酒色,恃强益骄,致其众日益离心,走散大半,为败亡埋下伏笔。
后来,“也先”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攻杀。当然了,也有其他说法,比如说“也先”遭到“达延汗”率领鞑靼大军进攻后败逃时,被布库?索尔逊之子巴郭所杀。“也先”去世后,瓦剌也逐渐衰微,最后被鞑靼部征服了。
不过,在“也先”因僭越大汗之位被刺杀前,曾分给其长子博罗纳哈勒,统领杜尔伯特部的权力。当然了,其次子阿失帖木儿也顺利拿到了统领准噶尔部。但也先一死,瓦拉内部就很快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。
瓦剌部的部落民(小贵族及其统治下的广大牧民)四散奔逃,有的迁往天山北麓、河套、哈密、青海,有的迁往阿尔泰山西部、鄂毕河上游一带,甚至从此沉寂了百年时光。虽然如此,瓦剌仍时不时攻击鞑靼,光是在成化年间,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就率军四万屡次攻击鞑靼,迫使鞑靼毛里孩不敢越过黄河。
在“达延汗”分封后,其左翼的兀良哈部逐步控制了和林等漠北地带,瓦剌不得不转向漠西发展。而明嘉靖朝前期,喀尔喀万户吞并了兀良哈万户,控制漠北后便进攻瓦剌。“达延汗”右翼的三万户蒙古人以俺答汗为首,经“哈密卫”打击瓦剌,但双方仍时常有会盟。待俺答汗去世后,喀尔喀三部与瓦剌仇杀不断。
西元16世纪50年代,第三次“卫拉特联盟”形成,包括和硕特、辉特、绰罗斯、杜尔伯特、土尔扈特、